查看原文
其他

新春特稿丨陈来:守望传统的价值

陈来 古典学研究 2019-05-25


     编者按:本文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先生于2016年3月27日晚在“人文清华”讲坛上发表的主题演讲正文。原稿经作者修订后收入《守望传统的价值——陈来二十年访谈录》(中华书局,2018年10月版)一书。值此中国传统农历新年之际,“古典学研究”公众号特此推送,以飨读者。感谢陈来先生授权“古典学研究”公众号推送。


什么是传统


《后汉书》曰:“国皆称王,世世传统”,“传”是一个动词,意思是传延“统”是统系。“统”表示一种连续关系之链,古代多用皇统、君统、宗统、道统等,与今天的传统一词有近似之处。今天所用的传统是一个名词,来自于现代汉语,已经吸收了西方语言中tradition的意义,指世代相传的精神、风俗、艺术、制度等。在20世纪的社会文化话语中,与“传统”相对的是“现代”。

希尔斯《论传统》(1981认为,就广义的定义而言:传统是从过去传延到今天的事物;就外延而言,凡是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传延三代以上都是传统;就主要用法而言,“传统”多指文化传统,即世代相传的思想、信仰、艺术、制度。传统的功能是:(1)保持文化的连续性;(2)为社会带来秩序和意义。传统的功能的实现以敬重传统为条件。希尔斯认为,传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积淀,是世代相传的行为方式,是对社会行为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其内容主要指注重以从过去传承下来的行为模式为指导,如对宗教信仰和家庭人伦的感情,对祖先和权威的敬重,对家乡的怀恋、对族群、共同体的归属忠诚等,对人们有强大的道德规范作用。



我们认为:(1)文化传统代表了民族文化的精神追求,也是民族的生命血脉,是民族的根和魂。(2)文化传统的积极意义是,有利于文化传承发展,形成历史文化的继承性连续性。(3)文化传统的功能是提供文化的意义,保守文化的价值,塑造文化的认同。(4)价值体系是文化传统的核心,提供一个文化的价值规范、价值理念、价值追求、价值理想(即价值观)。价值传统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伦理道德的载体,是社会秩序的保障;传统是文明质量的保证,传统赋予存在以意义,维护着古往今来的伟大理想。

传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完美的,传统有旧的衰落,有新的加入虽然传统促进了价值的稳定、文化的延续,却在历史转折和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出惰性。这时传统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被强调更新和改革的人视为包袱,于是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传统便成为问题了。欧洲启蒙运动中个人解放和科学主义曾一起激烈批判传统,在中国的传统批判则以“五四”时代最为突出。


如何认识传统


传统有精华与糟粕,需要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批判有积极的意义。但把整个文化传统看成巨大的历史包袱,要传统文化对中国的落后负全责,以为经过与传统的彻底决裂才能走向现代,带有明显的激进色彩。在学术层面上,全盘否定儒家的价值体系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把合理的批判推向极端,不能正确了解“传统”、“权威”的积极意义,这些显然失于偏激。其原因是在认识上未能正确解决对待人文传统的价值的取舍标准。二十世纪出现的全盘反传统思潮,涉及分辨传统的标准,其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以富强为唯一标准


陈独秀在比较东西文明和检讨中国文化时以功利主义为基点,以富强之强为根本标准,极力称赞:

西洋诸民族好战健斗,根于天性,成为风俗,自古宗教之战、政治之战、商业之战,欧罗巴之全部文明史无一字非鲜血所书,英吉利人以鲜血取得世界霸权,德意志人以鲜血造成今日之荣誉!

陈独秀不仅变成一个战争与鲜血的崇拜者,而且公开提倡文化教育中的“兽性主义”,抨击“独尊人性”,高呼“保存兽性”。他说:

兽性之特长谓何?曰意声顽狠、善斗不屈也,曰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也,曰信赖本能、不依他活也,曰顺性自然、不饰伪文也。晰种之人殖民事业遍大地,唯此兽性故;日本称霸亚洲,唯此兽性故。

与此同时,把爱好和平与注重文化教养看成东方民族的卑劣无耻之根性”而加以诋斥。这就是在外在功能坐标中判断人文价值,认为一切与富强的政治经济功效无直接关系的人文文化都没有价值。其实真、善、美和人类的平等、友爱、和谐、互助的价值理想,是不可能依照某一外在的功效来衡量其价值的。不能因为唐诗、宋词或儒学仁义礼智信、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不具有某种政治经济目的功效,而否认其自身的价值。




以科学民主为唯一标准


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1917年后则更多地以德先生赛先生为旗帜,这比起《新青年》的初期更具积极的启蒙意义,但全盘地反传统思想更借此而发展。陈独秀的话是有代表性的,他把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完全对立起来: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新青年》


他不仅以民主和科学整个地反对孔子与儒家、佛教、道教,而且把科学民主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完全对立起来。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伦理革命主张和以胡适为代表的文学革命主张,从文化观念来看,主要是引入“科学”、“民主”作为判断文化传统的价值的根本标准。后来文革的“破四旧”可明显看出五四时代的反传统观念的影响。但是文化遗产中包含的哲学、美学、伦理、文学上有普遍价值的成分不可能在“科学”、“民主”的典范下被承认,衡量人文价值的标准必须内在于人文文化本身的真善美来取得,因而科学民主并不能成为判断文化价值的唯一标准。文明、和谐、正义的价值不属于民主科学。


价值理性视野的缺失


除了主张富强、民主、科学三个标准评判人文价值外,最根本的是,“五四”时代不能正确了解近代文化发展中价值理性的意义。价值理性是重视道德价值的理性,工具理性是重视功效的理性。价值理性的内容即主张博爱、平等、平均等价值的伦理体系。尽管西方近代文明通过启蒙运动挣脱了基督教会的约束,通过科学、民主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西方文明之能够延续,西方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与发展,是与以传统宗教为形式的价值传统的连续性分不开的。基督教传统经过宗教改革和其他转化形式仍然是西方近代文明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五四”以来我们看西方,只看到近代民主与科学的进步,而没有认识“伦理—信仰”传统的连续性及其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使我们对文化发展的继承性与创发性不能得到正确理解,把传统与现代化完全对立起来了,走向了全盘反传统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文化与历史传统是保障价值理性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近代化的过程中,由文化危机引发的激烈的反传统思潮势必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价值失落的危机,从而破坏价值的连续性与民族的文化自信,伤害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并导致价值的危机。


“五四”运动


当年,大力提倡和欢迎“德先生”和“赛先生”,追求民主与科学是人们热切的向往。在新文化运动中,少数有识之士也曾呼吁欢迎穆勒尔moral)的道德小姐。然而,民主和科学在当时被认为是最重大的课题,客观上重视了德先生赛先生,而冷落了穆小姐。今天我们必须重新明确辨识传统的标准,突出价值传统的重要性,才能弘扬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传统,才能确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的文化根源。


传统与现代化


从过去的一百年的中国历史来看,形而上学地全盘否定传统,不仅在学理上不能成立,在实践上的直接恶果就是大大损伤民族的信心和凝聚力,使现代化过程中出现文化、价值、精神的全面失落,加剧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中的混乱、痛苦,甚至加剧政治、经济的危机,从而减弱了民族对于现代化建设的困难的承受力与战斗力。反传统主义希望义无反顾地甩掉历史文化的包袱,大力推进中国走向现代的步伐;文化保守主义则主张在社会改革和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保持文化认同、承继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

“文革”后,追求“现代化”成为全社会的明确共识,同时也重新兴起了反传统的思潮。但很少人关注到,我们周边的工业东亚(日本、南朝鲜、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正在经历经济起飞与现代化,他们没有一个是自发地创生出工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这些国家进入现代化社会也没有一个是先经历了决裂传统的文化革命,反而都恰当地延伸了传统因此,70年代后工业东亚的经济奇迹对美国战后的现代化理论构成了重大挑战,这使得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不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现代化的过程可以在不摧毁传统的方式下实现,传统的调整和持续与制度的改革和建构,可以整合在同一过程之中。而破坏传统不仅不必然地意味现代化的实现,却可能导致价值结构的解体和文化认同的失落,损害到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


香港新亚书院


因此,70年代以后工业东亚—中国文化圈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港台地区和新加坡华人社会现代化的经验,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揭示出:中国人或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的人完全有能力在开放的文化空间实现现代化五四以来的文化自卑感和民族自卑感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未能自发地引导中国社会走入近代化,但中国文化的价值传统并不必然与模拟、学习、同化既有的现代政治经济制度相冲突,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她也一定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建设新的现代文明。如果我们不在批判传统的消极性的同时发挥传统的积极性,如果我们不在大力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仍然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加速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是一味地在传统身上算老账,让他们对现代化负责,以回避我们自己的巨大责任,这只能更显示出作为不肖子孙的激情的无能罢了。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课题,不应再是对传统作感情冲动的全面否定,而是化解传统与现代从“五四”以来的不必要的紧张,理性地对传统进行批判的继承、创造的发展。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回顾历史将有助于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与自觉。


传统与现代中国



在文化转型的90年代,我们常常看到传统文化与改革开放这类题目,事实上,在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内容与改革开放是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或干脆不相干的,如《楚辞》与改革开放有什么关系?有利还是不利于改革开放?可以说没有什么关系,但这不等于说《楚辞》没有价值。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如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的价值并不是也不可能在功利主义的坐标中得以肯定的,而是要内在于文化自身发展的立场上来断定其价值。所以我们看待传统文化,要从一个更高的角度、从人性和人生的需要、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以及文化自身的内在价值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成立三十周年合影


在多数知识分子的理解中,“现代化”主要是一个经济功能的概念,一般所说的“现代化”只是一个偏于经济功能的概念。事实上,“现代化”或“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是一个范围远远超过经济发展问题的课题,因为 ,现代可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代生活之中仍有传统,也不可能离开传统。尤其是关注到现代人仍需要终极关怀、价值理想、人生意义、社会交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承继与转化,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支持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思考中华文化传统与中国化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即发达的、现代的市场经济与商业化趋势,使得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的要求更为凸显,传统的价值体系的继承和改造,将对建设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完备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发挥积极的作用。事实上,一切宗教传统都与现代化有冲突的一面,都必然对现代化发展中的物欲横流、价值解体、人性异化、人际疏离、文化商业化等消极因素持批判态度。传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范导现实、重建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90年代末的思想学术界,在“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上,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这就是:传统并不是我们可以随意丢弃摒除的东西,拒绝或抛弃传统是不可能的;传统是文化对于人的一种作用,而传统对于人的作用和意义,又依赖着人对传统的诠释、理解。因此,传统的意义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如何在诠释的实践中利用它、创造地传达其意义。习近平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今天中华民族已经不再怀疑自己重新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现代化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如何快速和稳妥的加以实现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校内孔子像


经历了90年代的经济起飞,今天很少再有人把现代化受挫的满腔怨气喷向中华民族先贤创造的古代文化很少再有像80年代中后期人们对中国现代化前景的那种焦虑,那种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落后而产生的对传统的愤懑已经大大缓解。代之而起的是全国自下而上的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道德秩序和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日益突出起来。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这已经是社会转型期执政党和人民的共识,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中华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已经成为今天人们的共识。我们高兴地看到,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已经日渐消解,代之而起的,是对振奋民族精神、重建价值体系、复兴中华文化的关注和要求。今天,我们对传统的关注已经从现代化的主题转为民族复兴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主题。人们更为关心的是如何发挥传统的积极性和优秀精华,提高文化自觉,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正是文化心态成熟的标志。


 清华国学门“四大导师”


吴宓是清华国学院的创始人,他倡导昌明国粹,融汇新知,主张中西要融合,没有任何文化的自卑感。清华国学院的几位导师也没有激进文化观的束缚,梁启超重视中西融合,王国维突出兼通中西文化的重要性,陈寅恪强调不忘民族本位,在文化观上都是一致的。所以,近代文化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有一个重视民族文化的文化观作为底气来支持国学研究,加上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国学研究才能真正结出成果。通古今,贯中西,是清华学派的立场。


编辑:由庚


-END-


作者简介



陈来,1952 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哲学硕士,同年留系任教。1985 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师从张岱年先生、冯友兰先生。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8年1月,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和现代儒家哲学。代表作主要有:《朱熹哲学研究》(1988)、《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1991)、《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1996)、《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2002)、《东亚儒学九论》(2008)、《仁学本体论》(2014)、《近世东亚儒学研究》(2018)、《守望传统的价值——陈来二十年访谈录》(2018)等。




延伸阅读





图书信息


作者: 陈来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4-6-4
页数: 503
定价: 52.00
装帧: 精装
丛书: 三联学术

ISBN: 9787108049971

购书请按二维码




图书信息


作者: 陈来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3-27
页数: 369
定价: 69.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博雅英华·陈来著作集

ISBN: 9787301291504

购书请按二维码




图书信息


作者: 陈来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陈来二十年访谈录
出版年: 2018-10
页数: 336
定价: 3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1133189

购书请按二维码



唐文明丨隐者的生活志向与儒者的政治关怀——对《桃花源记并诗》的解读与阐发

陶磊丨也谈《易传》的学派性质

新春重磅|古典学研究专栏的十年

董成龙│立教时刻的史家笔法

李长春丨“六家”、“六艺”与“一家之言”——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新探



欢迎识别二维码关注“古典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相关人士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